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百态

得了穷病,要趁早治 ————墨茶事件有感

编辑:文心发布时间:2023-10-20 12:33

得了穷病,要趁早治

————墨茶事件有感

近日来,关注墨茶事件,颇有感触,突然想到前些年,《我不是药神》里面爆火全网的一句话:“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治不好的!”其实这次事件,我最感兴趣的,不是墨茶这个人的生死或者人品好坏与否。最令我感觉悲伤的是中国社会当代年轻人对未来的迷茫甚至说是无助。很多年轻人似乎已经放弃了人生的追求,前几年自称是“佛系少年”,到现在自称是社会上的“老鼠人”,真的想不明白很多青年到底是怎么了?穷病真的就治不了了吗?

我曾经和很多同代人讨论过未来,讨论过中国的社会,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现在没出路”,“社会存在很多问题”,“看不到希望,只想摸鱼划水”。未来没前途,浑浑噩噩混日子貌似是标配精神状况,放弃挣扎,停止抵抗似乎是常规操作。不可否认,当代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的确存在,但相较于其他国家或者其他时代,当前的中国的社会我觉得吧,应该还没固化到让人看不到希望的地步。

曾经看过一个特别真实的问答,问:“老鼠人怎么才能咸鱼翻身”,答:“在大学宿舍少做几个白日梦”。之前,总是劝我的一些朋友趁大学刚开始,抓紧时间充实一下自己,结果往往都是三分钟热度,劝一次振奋两天功夫就又回去睡觉了。跟他们描绘我的理想,就以一种常年闯荡社会,颇有前辈资历的语气回我一句“等接受完社会毒打以后,就放弃理想了”。

其实,我真的想不明白很多人对社会的了解从何而来?社会上这群颓废的青年是怎么产生的未来无望的价值观?一群整天惶惶度日,不知道脚下路在何方的人有什么资格谈人生价值,有什么资格谈人生幸福?

配吗?不配!

之前看过B站一个up主讲消费主义对当代青年人的荼毒,视频内容的确不错,up讲的的确也很好,可以说是b站少数的有内涵的视频。

可这种视频的评论区里全是“吊死资本家”,“视频放在资本的信息库里不安全”,“消费主义害了一代青年人”,我甚至怀疑这群人是否真的看完了这个视频。我在“消费主义害了青年人”这种神仙言论下面发了一句“so消费主义的坏处是什么?”,然后就被回“只有被资本异化的畸形人才会不知道消费主义的坏处,挂这么个阴阳头像,一看就是XXXX”。

我其实明白刷这种话的大多数是还在上初中,跟着学了句“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铤而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马克思原文并非如此),就开始自诩熟读红色经典,肆意对社会现象指指点点,一派社会专家的模样,其实连毛选有几册,《资本论》有几本都不知道,生活里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到b站发泄发泄,就是群愤世嫉俗的愤青罢了。

偏偏是这群人,却不以无能为耻,反以无能狂怒为荣,总是打着红色的旗号,行的是糟粕的行为,口头上致敬这个英雄,那个英雄的,英雄们也真是倒了霉让这群人天天致敬。我读经典书籍也不算少,也曾经不自量力地读过《资本论》,算是有一点浅薄的了解。可我翻遍了三卷《资本论》,翻遍了红色书籍,也没有哪条教着人遇见事就把头一缩,就开始怨天尤人的。你去看,你去瞧,真正的革命家哪个整天把教条挂嘴边的。伟人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教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重实践。这才是真正的红色先进思想。

在这里我想界定清楚,两对概念,第一个是消费和消费主义之间有不同,消费是社会在生产的必要环节,它是社会生产的最后一步,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马车,这些概念我觉得应该是个上过学的人,就耳熟能详的;消费主义是所谓资本把控群体利用舆论导向,饥饿营销,超前消费等手段引诱年轻人进入以终身负债为代价的透支消费。二者区别就在于消费是买真实需要的,消费主义是买被忽悠需要的。但主导一个人选择消费还是消费主义,重要的是人内心的选择。吸毒的和贩毒的哪个更可恶,其实都很可恶,忽悠别人消费的和被别人忽悠消费的,不过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着。90后这代人可以说是网贷最盛行的一代人了,可我也没听说我身边90后人均负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虚荣心,不计后果,过节就剁手,用下辈子的命换上辈子的奢侈,等价交换合情合理。

第二,红色革命者和乌合之众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建国时候,上至领导,下至农工,可以说人均红色思想家。你去问你去瞧,80岁老农都知道,“人生价值是建设新中国”,这个叫红色革命家。再反观,今日,社会上这些动不动就举着红色“免战旗”,头缩了土中的“鸵鸟人”,乌合之众以红色革命者为导师,就是托派以斯大林思想为纲领一样惹人发笑。

一方面,资本家贩卖焦虑,剥削劳动者,吃人肉,喝人血,的确是可恨,在这方面,我们是要坚决反对这个群体。可伟大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伟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由圆形运动变为螺旋形运动的再生产的确引起资本的逐渐变大,但是同要求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量的组合比较起来,前者是一个极缓慢的过程。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铁路远没有出现吧。(摘自《资本论》)

《资本论》之所以成为影响世界的思想名著,就在于马克思本人既能够深刻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消极弊端,又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意义,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时期是人类历史必经的一个历史阶段,即使是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资本主义跨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也是摸着资本主义国家经验的石头一路趟过来的。目前,为什么实现不了共产主义?最大问题还是生产力水平达不到共产主义的要求,社会发展还是达不到共产主义的标准。“等靠要”实现不了社会主义,网络乞讨实现不了人生理想, 共产主义更不是普遍贫穷。

社会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多,资本增长的规模和能力就会越大,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劳动生产力和产业后备军也会越大,与贫困所收到的劳动折磨成正比。劳动者是自己使用劳动条件的私有者,农民是耕种自己土地的私有者,手工业者是自己运用工具的私有者。只有小生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显示出它的全部力量。
现阶段,要想拜托压迫的枷锁,我们就要退回自给自足的原始时代。虽然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生产资料分散为前提的,但是它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和共同协作,也是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对自然的统治支配,甚至是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要使他永远存在下去,就要根据贝魁尔指出的那样“下令实施普遍的中庸”

目前,要实现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就是要推行商品经济,要推行商品经济,就是有一部分人能通过现阶段的私有制模式富裕起来,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元素受到剥削和压榨,这是不可避免的状况,我们能做的就是给这部分弱势群体以尽可能多的救助帮助和关怀。

中国目前的困难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一是劳动能力,但不想工作的,这部分人从无业青年到精壮中年范围极广,对于这部分人,我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一年不用做任何工作,领着将近一万元的救助金,享受国家优厚待遇,真是梦回大清活生生的“铁杆庄稼”。二是孤儿和需要救助的贫困子女,这部分群体,是极其需要我们社会关注。父母一代的问题,不应该由孩子承担,所有共和国公民都应该享有同等的不需要为生计考虑的,优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保障教育的普及可以说是每个民族应尽的义务

三是没有劳动生产能力的人,我在下乡扶贫,所见村中贫困群体大多就是此类或因病残疾或年事已高没有子女赡养,没有劳动生产能力的。照顾这部分弱势群体,应该最基本的人性的体现,不关乎利益与否,而在于我们人之所以优于畜生所具有的基本品质,就是同情弱小。

或许对于60后70后这群人,的确是受时代,或者家庭的影响,他们很努力,但没能取得成功,最后默默无闻,穷困潦倒。但对于我们这代人,在这样一个千年未有之风云变化的大时代,只要付出努力,即使不成功,也绝不会坠入谷底。


路易·勒拿的这副作品充满浓郁的生活时代气息。这家勤奋的农民终日劳作,但政府沉重的税收使他们的生活极其贫寒清苦。画中家庭主妇穿着粗布衣服,缠着头巾,粗糙的皮肤和略显苦涩的表情,手拿着品质低劣的红葡萄酒。一家人坐在那里,就像桌上粗糙的食物一般让人不忍卒睹。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境遇也是。

在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可能已经不是靠努力就能缩小的了,富人拥有了资本与资源,财富越来越多,而穷人可能穷尽一生,也够不到别人的零头。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中部分放弃挣扎、停止努力的理由。人不是生下来就要被打败的,每个人生来都是君王,只是有人迷失后注定四处流亡。商品社会就注定着马太效应,穷者愈穷,富者愈富,有人可以山珍海味,有人可以一日三餐不愁,有人被迫温饱不济,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会有。

我平生有两大厌恶,一厌恶灌鸡汤的,因为这群人给别人灌输虚无缥缈的梦想;二厌恶灌毒鸡汤的,因为这群人更可恶,剥夺了别人做梦得机会。所以对于营销号贩卖焦虑,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就是沾着人血吃珍馐,满纸写得“吃人”。人尤其是青年人,目标很简单,往前走,往上走,走自己选好的路,别选好走的路,这就是我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我们这个社会的觉悟。


我们努力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守护我们的尊严。这幅画是1857年米勒画的《拾穗者》,我截取了两个版本的解读:

第一个版本是资本论视角的解读,农业一旦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占领,随着资本的积累和生产力的提高,对农业工人人口的需求就会绝对的减少,被排挤的大批农业工人只有在工业需要劳动力时才能流入城市。他们只能拿到极低的工资,挣扎在生活的最边缘。让弗朗索瓦米勒的这副绘画史上最著名的农村题材作品,通过描绘麦田中捡拾麦穗的贫穷农妇,使工业化侵蚀下的农村充满了感伤与人性尊严的宁静。

第二个是西方美学家视角的解读,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

两种解读方式真是形成了莫大的讽刺,前一个角度是从人的角度解释这幅画,后一个视角是从看畜生的视角来解读这幅画。我们看到人工作艰苦,我们感受到的是生活不易,但我们看到驴工作艰苦,我们会夸这头驴可真能干,类比上述两种解读,我相信各位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把穷人的伤疤揭下来给富人看,富人发出“渍渍渍”的怪声,这就叫艺术。拼尽一切努力,只是为了我们有朝一日我们能有一席之地,舔自己伤疤的时候,不会被人瞧见!《国际歌》已经说得非常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

想要改变现状,就先认清现实,用思想武装自己,用能力改变命运。

年纪轻轻得了穷病,就要早早治。

评论加载中..
加载中